pexels-cottonbro-3944377

安徽首富,又去IPO敲钟了

浏览:54 来源:发现投资 发布日期:2025-09-02

开头.jpg


香港上市热潮。

据最新消息,阳光电源发布公告称,公司计划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并申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位于合肥的阳光电源,由曹仁贤创立。早年,曹仁贤从合肥工业大学离职创业,如今阳光电源已成长为一家市值超千亿的上市公司。在曹仁贤的新能源布局中,还拥有阳光新能源和阳光氢能两家独角兽企业。


这也是中国新能源产业走向国际的一个缩影——光伏、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中国外贸的“新三样”。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新能源企业正登上全球舞台,用来自中国的科技创新影响世界。


大学老师辞职下海

执掌2000亿


提到曹仁贤,大家并不陌生。


1968年,他出生在杭州的一个普通家庭。18岁时,他考入合肥工业大学,攻读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并从此在合肥定居。曹仁贤在合肥工业大学完成了研究生学业,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专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图片

1997年,曹仁贤决定放弃稳定的工作,开始创业。他筹集了5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在合肥市租了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间,成立了阳光电源,正式进入光伏行业。


阳光电源成立初期,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只能依靠一些传统电源产品维持运营。直到2003年,阳光电源成功研发出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逆变器,并在上海实现并网发电,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


曹仁贤在这一关键时刻,果断停止了UPS不间断电源业务,将所有资源投入到光伏、风能等新能源产品的研发中。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是正确的。2008年,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在北京奥运会的鸟巢场馆成功应用;2009年,阳光电源在国内新能源逆变器市场占据了60%以上的份额。


2011年,阳光电源成功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新能源电源行业第一股”,市值超过2000亿元。《新财富》杂志发布的2025年“500创富榜”显示,曹仁贤蝉联安徽首富。


上市后,阳光电源以光伏逆变器为核心,逐步拓展到太阳能、风能、储能、氢能、电动汽车等五大新能源领域。


2014年,阳光新能源在合肥市高新区成立,专注于新能源电站的系统研发、项目开发及系统解决方案销售。去年3月,阳光新能源通过增资扩股,引入了铁基新能、富浙富创、工银金投和建信投资等投资者,合计增资8.47亿元。这是其首次外部融资,投前估值超过190亿元。


此外,曹仁贤还关注氢能的发展,认为“氢能可能成为21世纪除电能外最重要的二次能源”。因此,阳光电源成立了氢能研究小组,并在2019年成立了氢能事业部。2021年,阳光氢能应运而生,同样落户合肥。


不久后,阳光氢能引起了投资者的关注。2023年末,阳光氢能宣布完成6.6亿元的A轮融资,领投方为君联资本,跟投方包括高瓴创投、钟鼎资本、招商局创投、仁发碳中和、中肃资本、上海临港氢能基金、好买母基金等。融资后,阳光氢能的估值约为60亿元人民币。


崛起于合肥


阳光电源交出一份半年报。


财报显示,阳光电源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35.33亿元,同比增长40.3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7.35亿元,同比大增55.97%。


图片

阳光电源在其财报中指出,上半年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增长主要归因于市场拓展和销售规模的扩大,从而带动了收入和成本的同步增长。公司实现了34.36%的毛利率,同比上升1.94%,主要得益于品牌溢价、产品创新和规模效应等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阳光电源的储能业务收入首次超过了光伏逆变器业务。具体来看,光伏逆变器等电力电子转换设备业务收入为153.27亿元,占总营收的35.21%;储能系统业务收入达到178.03亿元,占总营收的40.89%。而在2024年,这两项业务的收入占比分别为37.41%和32.06%。


此外,阳光电源的海外收入也在显著增长。财报显示,上半年其海外地区(包括中国港澳台)实现收入253.79亿元,同比增长88.32%,占总营收的58.3%。


阳光电源在财报中也提醒投资者关注应收账款周转风险、毛利率下降风险以及新能源项目投资开发风险。其中,新能源项目投资开发是唯一出现收入下降的业务。


阳光电源此次赴港IPO的目标非常明确,即加速国际化进程。在相关公告中,阳光电源表示,此举旨在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提升国际化品牌形象,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进一步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


去年10月,阳光电源宣布计划在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预计募资近50亿元。今年5月的业绩会上,公司表示仍在积极推进全球存托凭证(GDR)的相关工作。


阳光电源只是合肥新能源版图的一部分。目前,合肥市已聚集了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长安、安凯6家整车企业,实现了外资巨头、央企造车、新势力造车、地方自主品牌、华为生态圈等多种造车形式的全覆盖。今年1-5月,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46.6万辆,同比增长21.8%。


凭借这一优势,合肥正朝着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目标迈进,计划到2027年形成2-3家年产50万辆整车企业,新增10家百亿规模零部件企业,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200万辆,集群营收超过7000亿元。


合肥的光伏和储能产业同样不容小觑,这也是合肥六大千亿新兴产业集群之一。数据显示,2024年合肥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规模突破1800亿元,逆变器产量稳居全球第一,储能系统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二。


合肥拥有全球光伏10强企业中的5家、中国储能10强企业中的4家,包括阳光电源、国轩高科、晶澳太阳能、晶科能源、协鑫集成新能源、大恒能源等龙头企业,并以此为核心聚集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00余家,形成了庞大的产业版图。



中国新能源

开启大航海时代


放眼望去,中国的新能源企业正集结出海,目标直指全球化。


让我们先看一组数据——2024年,中国风力发电机组出口增长了71.9%;光伏产品连续四年出口额超过2000亿元;锂电池出口量达到39.1亿个,创下历史新高。同时,全球超过50%的光伏组件和40%的风电整机都产自中国。


此外,新能源企业掀起了一股“A+H”上市热潮。今年5月,宁德时代正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从首次提交申请到上市仅用了不到100天。此次IPO发行价为263港元/股,市值达到1.3万亿港元。


同月,钧达股份也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成为全球首家实现“A+H”的光伏企业;随后,亿纬锂能也在6月底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晶澳科技、中伟股份、欣旺达、星源材质、南都电源等一众锂电和光伏A股上市公司,纷纷宣布赴港上市。


在全球化出海的大趋势下,以港股为新起点,吸引更多的海外投资者关注,进一步提升国际品牌知名度,强化海外本地化供应链建设,几乎成为新能源龙头企业的共同选择。


“企业需要一个连接世界的平台,以便于未来的海外业务扩展。”一位投资人曾解释背后的原因,赴港上市潮也是新能源出海大潮的一个缩影。


不仅如此,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也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市场渗透率突破40%,占全球市场的70.5%。


众所周知,在燃油车时代,海外汽车品牌牢牢掌握着话语权;而今,中国车企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者,而是成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提供者,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正在引领新能源赛道。


中国一级市场的普遍共识是,出海被视为未来长期的系统性新机会。正如一位创投大佬所言,迈向全球化市场的广阔天地,是一家优秀世界级企业应有的追求。


回顾600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用代表当时中国最先进技艺水平的丝绸、茶叶、瓷器,建立了欧亚文明的交汇之路。如今,中国能源产业经历了从领先、落后到并跑,再到有望再度领先的曲折历程。


“In China,for world。”属于中国新能源军团的大航海时代,来了。


END

线条.jpg

【发现投资】发现投资(Find & Invest)成立于2014年,总部合肥,是国内活跃的天使投资机构之一。发现投资以央企基因筑基,凭市场智慧赋能,始终秉承"发现企业价值,投资改变世界"的使命,在蓝色星球上书写资本与产业的融合篇章。

发现投资以"新科技+新消费"双轮驱动,专注新材料、智能制造、医药健康等硬科技赛道,聚焦消费升级、新零售、文化创意等新消费领域,已为200余家企业提供全周期金融解决方案,累计助力十余家上市企业。

"我们始终以专业陪伴"是平均15年从业经历的发现人践行的准则。从商业模式梳理到上市路径规划,从资源对接到战略重组,我们以资本为纽带,与企业共同穿越经济周期,从合肥出发,面向并把握国内、国外机会,陪伴企业从小苗到参天大树。

【企业使命】发现企业价值  投资改变世界

【企业愿景】做有梦想企业上市全周期伙伴

【企业理念】我们始终以专业陪伴

结尾二维码版.png

点击关注上方二维码,开启您的资本进阶之旅!